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

ASSURE教學設計模式

ASSURE教學設計模式

      Are you sure?這是我面對事物時,習慣先問自己,也提醒大家一齊看、想的提問。真的確定、有把握,就值得並一定要做到好!應用ICT於教學中,當然也要做好這番批判與善用之思行。
      因此,在眾多教學設計模式中,我最喜歡這個從視聽教育年代到網路時代都通用的教學設計模式:ASSURE,這是由Heinich、Molenda、Russell與Smaldino四位學者所提出的ASSURE教學設計模式,是提供中小學教師個人,在教室內,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之一,著重於在實際教學情境下,慎選與善用多媒體工具來幫助達成教學目標,並鼓勵學生互動參與,取其六個步驟的首字縮寫「ASSURE」以表達「確保教學成功有效」之意。主要包含六個步驟:A:分析學習者,S:撰寫學習目標,S:選擇媒體與教材,U:使用方法、媒體與教材,R:激發學習者參與,E:評鑑與修正,如圖:
attachments/200804/7143768801.jpg

一、A:分析學習者( Analyze learners )
      學習者的特質包括一般性質、特殊性與學習風格三方面。一般性質如學習者的性別、年齡、年級、學識背景、文化與社經因素等。所以教師新接一個班級要儘可能找資料或透過非正式管道熟悉、觀察學生。
      學習者的特殊性是指直接與學習內容有關的因素,如學習者的先備知能及態度,教師可藉教學前的測驗或問卷了解,以免徒然浪費時間。
學習風格是一組心理因素,分為知覺偏好、訊息處理習慣、動機因素及生理因素四類。此因素影響我們對不同的刺激如焦慮、性向、動機、人際互動、及對視覺或聽覺偏好的知覺與反應,學習風格會影響個人的學習能力。

二、S:撰寫學習目標( State objectives )
      教學的目標是指在學習結束,學習者應具備的知能或態度。教學的重點應是學習者獲得什麼,而非教學者打算放入多少的東西。學習目標應以「學生中心」、以學習者的收穫為主,教學的主體是學生。
      學習目標應考慮具體及可行性,而非不著邊際,一個良好的學習目標應考慮下述因素:學習者、行為、條件及程度。同時,目標提供學習成就的基準,而非限制學習者的學習。且因每個人的背景及特性不同,學習目標要有個別差異,有時教師可讓學生自訂學習目標。

三、S:選擇方法、媒體與教材( Select instructional methods, media, and materials )
      教師在了解學生特性並撰寫學習目標後,意味著建立了教學的起點與終點,而在起點、終點之間的築橋工作則須依賴適當的工具來完成,也即是選擇方法、媒體與教材。
      教學媒體的選擇是件頗為複雜的工作,有很多媒體選擇模式、檢核表或流程圖可簡化此工作。通常媒體的屬性、教學的地點、型態 (大團體、小團體或自我學習式)、學習者的特性(喜好觀看影片、閱讀或聆聽)、目標的類別(認知、技能、情意、人際)等均是選擇時考慮的項目。經由選擇的 過程,敎師搭配教學方法、策略與媒體,可以是選用現有的教材,或者稍加修改,也可能在遍尋不著合適教材,而教師也有能力、時間,設備與成本合宜的前提下, 自行設計與製作教材。

四、U:使用媒體與教材( Utilize media and materials )
      此階段包含下列步驟:教學者事前觀看、安排教學環境、準備好觀賞者、操作或放映教材。
搭配學校提供的教學環境,事前熟悉設備操作與媒體使用效果,更重要的是檢視自己的教學構思是否流暢,或者可讓學生準備相關的資料、事先預習教材,對學習的 效果可說事半功倍。好的媒體或教材也須仰賴教學者將其呈現,所以教師自身絕不可輕忽,累積經驗與使用心得,便能更有餘裕地與孩子互動。

五、R:激發學習者參與( Require learner participation )
      此階段是指教師應讓學習者有機會練習新學得的知能,並給予回饋以增強其學習成效。杜威(J.Dewey) 即認為學生的積極參與是教學過程最重要的部分。近年認知論也認為有效學習應要求學習者對訊息的主動操弄。蓋聶亦認為有效學習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練習。合宜 的資訊科技與網路都有機會滿足上述的學習者參與。配合教師的善用與組合,提供學生互動與練習機會,並立即給予立即確認。

六、E:評鑑與修正( Evaluate and revise )
此為整個模式的最後一個步驟,包括了三方面:一為對學習者的成就評量;二為對教學媒體與教材的評量;三為對教學過程的評量。學習者的成就評量,是指學生是否達到目標,學到了應學習的知識與技能。對學生的評量方法應視學習的內容及目標而定。
      教材、媒體及教法是否合宜,媒體是否有助教學,教學是否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等問題,教師可由觀察學生上課的投入程度及反應、訪談學生等途徑得知,教師應將此評量結果記下作為修正依據。
      評量早在教師對學習者進行分析時即已展開,是一持續的過程,藉著測試、觀察、作品等多種途徑與管道蒐集資料,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況。所以評量具診斷的功能,可及早改正學習的錯誤,避免干擾教學目標的達成。
      利用ASSURE模式進行教學設計,更需要教師分析自己對於媒體、方法的選擇,以及使用情形加以評鑑,可以在行動省思後加以調整,以做為下一次更好的開始之依據。
      此模式尤其強調教學的『當下』:老師沒有用得好,學生參與度不高,都不能算是成功教學!尤其,ict提供更多協助老師展現心力的機會與模式,為的也都是在教學當下開放孩子的心胸與眼界,因此,『確保有效』,就值得也應該要做到最好,此也是咱們享受教學的時光與意義之所在啊!

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

編序教學法--優缺點

優點:
(1)改進教材組織,由易而難、循序漸進,以利學生學習;
(2)符合個別化教學習的原則,充分適應個別差異;
(3)維持學習動機,排除外因干擾;
(4)易於診斷學習困難和進行補救教學
(5)學習者可立即獲知答案對錯之結果,符合立即增強的原理
(6)效果因人而異,能力較高個性獨立的學生,較適合編序教學。

缺點:
(1)強調教材學習,限制創造思考的發展;
(2)極端忽視人性;
(3)學習多靠視覺與動作,缺乏教育歷程中的社會功能;
(4)教材編制不易,普遍採用困難;
(5)學生完成作業進度不一,可能導致學習進度和連續性訓練的問題;
(6)缺乏師生互動;
(7)學生長期獨學習,其動機較難維持。

編序教學法雖然可以讓學生養成獨立自己學習的好習慣,但是缺點也蠻多的,長期自主學習
必定會有偷懶的時刻,因為每個人天生都會有惰性,只是依人的不同,惰性嚴重程度會不一樣
而已,學生程度本來就高低不一,如果天才學生很快完成課程,但一般學生還落後一大半,又沒
有老師指導,也不能請教同學,和同學討論,只會延誤到教學的進度,也忽視到人與人之間的互
動,出了社會後,許多地方都需要人與人的互助合作去渡過,整體而言,自主性強,個人能力較高
的學生比較適合編序教學法.

用Google Apps教學成功的例子

雲端應用現在已成為目前網路前進的目標。Google推行雲端軟體Apps可說是投下第一棋,迫得微軟不得不急起直跟,但雲端大戰將來鹿死誰手仍未可知。最近聽說微軟要與臉書合作,將其簡單版辦公室軟體送上雲端。不過就實際應用而言,微軟選臉書並不一定是勝算,因為臉書與文件系統的味道並不太搭調。喜歡交友的人幾乎都不喜歡長篇大論,文縐縐地寫文章。

這次樂見俄樂崗小學使用Google Apps,而且相當成功。學生上課的效率也大為提升。台灣為什麼沒有中小學推廣這套軟體,而且形成氣候,能在教學上看到成功的案例,倒是相當納悶。也許有人認為免費的軟體功能不佳,或者沒有微軟的辦公室軟體好。當然一分錢,一分貨,有些人是看實用性,有些人是看花俏,更重要的是學校是否有那麼多的經費肯花大錢了。

若是經費有限,而純以教學為目的話,我倒認為Google Apps是一套適合教學的軟體。因為它的檔案可以共享,學生、老師間可以相互討論,是相當好的功能。主持事的人千萬不要眼高手低,輕忽這套軟體的實用性。